"獵頭顧問可以很快認識很多有意思的朋友,收入也不錯,而且能夠開闊視野,學到很多東西……"。
—— 很多想進入獵頭行業的求職者這樣描述他們的動機。
獵頭公司為何會不斷地分裂,并快速成長并促進列獵頭的不斷優化和進步?
Boyden, Hedrick & Struggle, Spencer Stuart, Amrop International……這幾間大名鼎鼎的公司據說都前后發源于Booze Allen Hamilton (一間頂級戰略咨詢公司);Ward Howell 從麥肯錫剝離;Egon Zehnder 曾經是Spencer Stuart的顧問;Korn/Ferry (光輝國際) 的創始人Lester Korn 和Richard Ferry 曾經就職于 KPMG的獵頭部門;Russell Reynolds 曾經就職于PWC的獵頭部門;Robert Walters 曾經就職于Michael Page……
很多在中國市場上活躍的公司如伯樂、科銳、Mango、英才咨詢等,包括FMC本身,其創始人以前都曾就職于其他的公司,而且曾在這些公司就職過的顧問,現在也有很多都在獨立創業中。
合作往往跟顧問(而非平臺)走的獵頭資源不斷呈現。
獵頭項目成功的核心因素在于:對于客戶及候選人的知識與關系,以及搭配雙方所需的技能。這些知識、關系、技能與顧問(而非公司)更緊密;生意自然也就跟顧問走,而非跟公司走。當有能力的顧問覺得在群體結果中,自己分到的部分吃虧了,而自己又能輕松帶走客戶與生意,出走創業就成了最自然的選擇。
新創獵頭公司在第一年的日子通常都會很滋潤,而且有足夠的理由很滋潤。大多數選擇創業的顧問業務能力都較強,在原公司積累的客戶與候選人資源很容易轉移到新創公司,業績往往不會因為轉移平臺而損失多少。有時因為更加努力,營業額可能會更高,而新創公司往往無需為支持系統、辦公場所、人員配備有較大的投入就能獲得這個業績,所以創業的第一年通常效益不錯。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,下一步是否同樣樂觀下去呢?!
不斷分裂的業態與新創公司的成長"魔咒"使獵頭公司老板們通常面臨多個艱難的選項:
1. 把客戶及關鍵候選人資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??刂颇芰娏?,但喪失了成長的機會,最終是開了個公司讓自己來當顧問,操著當老板的心,可能還賺不到做顧問的錢;
2. 建設小公司的家庭氣氛。個人情感上對下屬顧問投入很多,期望以此長期留人,最后往往發現自己很受傷;
3. 通過極高的提成比吸引并留住顧問。最后發現提高提成比的辦法很快就用到了極限,即使老板自己不賺錢,受雇顧問還是會覺得自己吃虧了,老板再次受傷;
4. 把顧問發展成為合伙人,大家一起做大。很好的想法,但并非很多老板都有與他人真正分享的心胸與智慧,同時合伙人多,協調不好反而更麻煩;
5. 提升公司的品牌、系統、規模。讓公司擁有小獵頭公司無法擁有的能力,這樣公司會面臨投入過高的風險;
6. 防止顧問復制公司數據,堅強顧問之間的相互制約,嚴格的競業禁止協議,從機制上降低顧問離職對公司業務的影響。這樣公司的氣氛會比較緊張,工作幸福度會降低。